新教材線上培訓學習心得分享(2)
近日,西安市通用技術蔣建波“名師+”研修共同體的成員老師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蘇教版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新教材線上培訓,通過聆聽顧建軍教授、黃林老師、段青老師的解讀,老師們受益匪淺,以下分享幾篇老師們的學習心得。
為期三天的蘇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通用技術新教材第一階段線上培訓結束了。此次培訓旨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新課標和新教材的教育理念與素養(yǎng)要求,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訓首先由顧建軍教授對蘇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通用技術》作總體介紹,黃林老師和段青老師分別對《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進行教材解析。通過學習我感到新版教材與以往教材相比有四大顯著特征。
1.“真”
新版教材突出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反映真實情境,通過有效問題引導真實活動,從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教學中呈現一種“矛盾、困惑、疑難”,需要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和思考,并盡可能給出自己的理解或有理有據的判斷,更多提倡審辯思維、批判性思維,力求教師與學生說真話、辦實事,表達實際觀點,注重真實切身感受。
2.“合”
融合、綜合是新版教材的顯著變化。教材編寫注重知識、學科的綜合,多維度、多角度表達概念、過程,更為可貴的是強調態(tài)度、思維與價值觀的融合,有效促進個體發(fā)展。提出大項目、大過程、大概念、大綜合的構建思路,從而使學生學習的豐富性、思維的開放性成為可能。
3.“廣”
新教材不再局限于技術與設計或單純的技術應用。充分考慮到個人生活和情感需求、公共生活需求,甚至涉及個人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滿足升學和就業(yè)以及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4.“深”
新教材的教學目標是指向教學中的“深度學習”,即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學習不只是“接收”或接受,“高階思維”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yōu)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技術教育是理性和嚴謹的,需要我們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念,對技術的知識、技能、方法、思想進行篩選,并使之轉化為課堂學習內容,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意識、創(chuàng)新設計、工程思維、圖樣表達、物化能力”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重視技術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國在高中新課改之后,開設了通用技術學科,作為高中生的必修課。通用技術是一門年輕而有活力的學科,主要以技術設計、動手操作為主要特點,是一門“做中學”“學中做”的課程,幸而成為一名通用技術教師,能為學生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盡綿薄之力,也自當在課程改革中勇立潮頭,及時更新理念。
2017版新課標發(fā)布后,新課標、新教材的培訓日益密集,今年6月30-7月2日,參加了蘇教版通用技術新教材線上培訓,新教材穩(wěn)中求變,與時俱進,更貼近學生需要,也更契合技術的本質。
1.學習方式變革。新教材倡導基于大過程、大概念、大綜合的整合學習、基于學科特征的實踐學習、基于高中特點的聯接學習,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情境的設置更合理,技術的應用從知識本位走向了學生本位,由知識灌輸變成了活動引導,將對學生技術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能力、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落到了實處。
2.全面的技術觀。新教材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作為知識的技術、作為物品的技術、作為過程的技術、作為意志的技術等多種形態(tài)的技術概念,同時,向學生介紹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態(tài)度,以期形成學生對技術的基本經驗,并努力使技術成為學生基本人格的一部分。
3.分配合理,層層遞進。兩本必修課本,《技術與設計1》強調大過程,以大項目“小板凳、臺燈”為依托,引導學生經歷技術設計的全過程,形成基本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創(chuàng)新設計、圖樣表化和物化能力?!都夹g與設計2》強調大概念,結構、流程、系統(tǒng)、控制,四大概念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每章一個大活動貫穿始終,先體驗,再設計,最后制作,活動任務貼近生活,學生易產生共鳴,設計與制作的積極性也會非常高,在活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也是順理成章。
新教材培訓使人心潮澎湃,新理念的到來為教師職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十分期待新教材在陜西的落地,期待通用技術學科迎來更蓬勃的發(fā)展!
新教材技術與設計一采用情景式教學方式讓學生更有興趣,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新課程理念,更有指導意義和使用價值,不像以前很多課程無奈拋棄教材用教師自己熟悉的案例上課。新教材的難度也更大,專業(yè)性更強,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才行,所以也督促通用教師不斷學習進步。技術與設計二不僅內容新,理念新,方法也新,尤其是采用先體驗后設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更好的深度學習。新教材內容也更加細化,更具實操性,流程優(yōu)化這一節(jié)的改變就非常明顯,這更符合現代高中生的認知和學習特點。此外,增加了數性思維部分,讓學生學會建立數學模型和框圖模型,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點較老教材更加明顯和有意,所以《技術與設計2》教學中應該合理滲透這方面的知識。新教材的案例更加廣泛,尤其是增加工業(yè)制造領域的相關內容,增加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欲望。教材為綱,如何在緊張的課時下進行有效的高效的學習,教師可以進行巧妙的壓縮,可以嘗試改變問題情境,只要問題情境是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問題都是虛構出來的,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專長設置適合自己學生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樂學其中,其實也可以考慮將通用技術課程和其他相關課程融合起來上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為期三天的教材培訓會落下了帷幕,三天將近五個小時的線上培訓,收獲良多。從2007年陜西省開設通用技術課程開始,通用技術教材幾乎沒有變過,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也進入了一個瓶頸期,亟需突破,新教材的出現讓我眼前一亮,為改變現狀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教材在內容上的改變,非常關鍵。在以往的教學中,有些課本內容滯后,在教學中無法作為課堂內容講授。新教材去掉陳舊的內容,適度融入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內容,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技術的一些特性,感受到技術確實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教材編排方式的變化,讓教師的教有了落腳點,落到了實處,使得教學過程順理成章:情境~問題~任務~活動。采用這種任務驅動式的編排形式,教師做好引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得知識,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更會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每一節(jié)開始的情境設定,都讓學生置身于問題中,萌發(fā)解決問題的想法,教師適時的加以引導,讓教學順其自然的向期待的方向進行。讓學生的學更合乎知識的建構過程:體驗~分析~內化~設計。
教材更注重情境的設定。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實際上就是一種把所學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誠如段青老師所說:情境是知識轉化的載體,脫離了情境的知識就只是一個符號了。情境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落腳點。新教材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情境主線,從站立式辦公桌的設計到組合式筆筒,從校園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tǒng)到雨水收集池水位控制系統(tǒng),四個單元,四個情境主線,形成了清晰的知識脈絡體系。學生在進入情境,發(fā)現問題之后,會有一次技術體驗,讓學生在接受任務前有簡單的合理的相似的經驗積累,這樣在后面完成任務時,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學生能快速進行知識的遷移,完成教學基本目標。
新教材的出現,對通用技術教師來說,既是一場遲來的文化盛宴,又是一次帶有挑戰(zhàn)的課程改革,課本再好,也要有善于用它的人,所以這次的培訓讓我對于新教材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認識,在以后的教學中,鉆研教材,盡力做到教材整合、教材再開發(fā)、教材校本化。最后,祝陜西通用技術學科前途璀璨。
期盼已久的蘇教版新教材終于面世了,在蔣建波“名師+”工共同體的引領下,我通過網絡學習了顧建軍、黃林、段青三位專家教授專業(yè)、細致的直播課程,通過培訓,我對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受益頗多。
新教材提倡的學習方式更明確、更具體。包括基于大過程、大概念、大綜合的整合學習(項目學習、STEM和STE[**]MS專題研習、結構化學習);基于高中特點的鏈接學習(與高校協(xié)同的學習、普職融通的學習、企業(yè)和社會情境的體驗學習);基于學科特征的實踐學習(操作學習,設計學習、實踐工作坊、技術體驗,技術探究,技術試驗,技術創(chuàng)新)。
新教材以“情境—問題—任務—活動”為主線設計,以“大過程”“大項目”“大概念”為編排方式,既考慮每章的內在邏輯主線,又考慮不同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銜接,教師組織教學時可以更加有邏輯、有主線、有“主心骨兒”。
新教材注重面向真實世界的真實問題進行的真實技術設計,引導學生通過任務驅動、問題解決、實驗操作、項目實施、身心體驗等過程,歸納、提煉、對接原有的經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建立實質性練習。
新教材必修課程減少了一些陳舊的、業(yè)已淘汰的技術內容,增加了三維打印的加工方法,同時融入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閱讀與運用內容,增加了安全提示方面的內容。
新教材的推廣和使用,對我們通用技術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三位專家教授也給出很多科學有效的教學建議,為我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啟發(fā)。
===長安七中 柯選良===
有幸參加蘇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通用技術新教材線上培訓會,這次培訓的內容豐富,既有專家對教材的總體設計的介紹,又有必修課案例的分析講解及教學建議,我不僅得到了教學上的啟迪,更感受到了新教材的變化之大,教學內容貼近生活,真正的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實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訓雖短,但體會不少:
一、教材編寫內容新。注重聯系學生真實生活,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上聯系當下,緊跟時代發(fā)展,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技術的變化,同時內容注重技術試驗、材料的選擇、工具選擇、圖樣表達、創(chuàng)新設計、物化能力等基于核心素養(yǎng)能力層次的成果的評價等技術思想和方法,很好落實了課程標準目標和理念。課程案例基于學生真實生活情景和問題,探究過程真實、符合學?,F實條件,為教學提供了指導和幫助。
二、教材的特點新。黃教授通過多方面給我們闡述了新教材編寫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由教師教材變?yōu)閷W生學材、由知識灌輸變?yōu)橹R引導等理念變化,通過減少一些陳舊的、業(yè)已淘汰的技術內容,增加了材料、木工、電子等知識,教學案例關注新技術的發(fā)展,符合現代學生發(fā)展需求,在課程的教學采用大過程、大綜合等不同的編排思想,教學中,以情景導入—任務引領—問題嵌入—活動貫穿為主線設計,注重多種形式、多種選擇、多元思維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并為不同學生在不同興趣、不同基礎下進行探究和學習提供了依據,對我們今后的教材教學和深度認識提供了理論基礎。
總之,通過三場的線上培訓,認識到了新教材的變化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思想,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真正讓學生有簡單的“動手做”走向有理念、有深度、有創(chuàng)新的“動腦做”。
非常榮幸參加了高中通用技術新教材第一階段的線上培訓活動。
為我們培訓的分別是全國通用技術課標組組長顧建軍教授、浙江省通用技術特級教師黃林(蘇教版通用技術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海南省教研培訓研發(fā)部主任段青(蘇教版通用技術教材副主編)。
他們都是蘇教版通用技術編寫內容的直接參與者,對新教材的內容非常熟悉,對新課程標準的把握非常到位。通過學習使我們對新教材有了全面的了解,為后面的備課和教學都指明了方向。
顧教授在教材的基本概況、主要變化、主要特點、使用建議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新教材比起舊教材有了許多更貼進教學的改進內容,比如增加了情境的導入,并通過任務來驅動來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能極大的增加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最后顧教授還為我們以后使用新教材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為后面的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得我們有章可循,收放有度。
黃林老師把必修一的每一章的典型案例都進行了分析,講解細致入微,詳略得當,使得我們在后面的組織教學方面能更加的準確和高效。
段青老師重點講解的是必修二的教材內容。通過老師的講解使我們對教材的內容了解的更加清楚,她還為我們的教學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聆聽了三位老師的培訓后,我對教材的把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教學的科學開展有了更堅定的信心,再加上我們長安區(qū)的“蔣建波名師+研修共同體”的成立,我相信會使后面的教學更加科學,更加嚴謹的。
經歷了為期三天的2020蘇科版《普通高中教科書 通用技術》新教材線上培訓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新”字,三位專家對于新的解讀和詮釋讓我對通用技術學科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一是教材“新”,基于原來蘇科版教材的教材,對教學理念、內容、編排都進行了新的修訂,這些新的修訂帶給我的感覺是與時俱進、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新科學、新技術、新工程等一系列未來社會必不可少的東西。
二是教法的“新”,顧建軍教授提出了基于通用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組織形式:情境導入——任務引領——問題嵌入——活動貫穿,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教法,把知識本位變?yōu)榱藢W生本位,使學生成為通用技術學科的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而不是一味的灌輸知識,把為了學習知識的簡單設計變?yōu)榱嗣嫦蛘鎸嵤澜绲恼鎸嵲O計。
三是教學理念的“新”,大過程、大概念、大項目、大綜合的提出,滿足了不同學生在不同的需求,課程對于學生最后都是可以進行落到實踐上的,學生在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加深對技術性質與發(fā)展歷史的理解,從而親近技術,掌握技術和技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三天的培訓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對于通用技術來講這是真真正正的三天“活水”,希望在以后的授課中能將這幾天的培訓內化,讓自己的教學更加的新,更加的活,給學生帶來一片新技術!
【結束語】
通用技術作為一門內涵、外延都非常豐富的“年輕”課程,對教師和學校的軟硬件要求都很高。每位老師、每個學校情況各不相同,怎樣立足課標,完成教學任務,切實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我們每一位通用技術教師不斷去思考、去摸索。
我們都想找到一個現成的答案,都希望有人能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做。但每個人面臨的問題,所處的環(huán)境都不盡相同,我們自己的問題只能由自己來回答?!芭c其抱怨,不如改變;想要改變,必須行動!”